应当坦率地说,历来的财务报表都是以“净利润”来代表公司业绩的,而且是唯一的主流指标,这是个已经持续了近百年的“骗局”:会计界没法正面回答公司“赚了多少钱”之类的真实问题,只好虚构出“净利润”这样的替代指标,它什么也代表不了,什么也说明不了,却可以用来搪塞世人的提问,自欺欺人。可悲的是,由于“净利润是个筐,什么都可以往里装”,无从验证是对是错,这一特点反而有利于会计造假,云遮雾罩之下,人们无从看清公司的真面目,也就难免上当受骗。
“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”,主流指标一旦为假,无论我们主观上是否想造假,现代财务会计难免整体沦落为“造假行当”的命运。更可悲的是,由于长期以来的“假戏真做”,形成了籍此“谋生”乃至于“谋利”的众多既得利益者,如果要重新构造现代财务会计,彻底革除其积弊,必然要触动了许多人的“奶酪”,会遭遇极大阻力,而小修小补又无济于事,形成进退两难的局面。笔者的判断是,历史上形成的谬误同样需要时间来冲走,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认清“净利润”的弊端,不再把它当回事,因各种利益牵制而无法改革的现代财务会计只能自生自灭,最终为社会所彻底抛弃。
作为当前的“内账”,作为未来必然取财务会计而代之的“备胎”,现代管理会计的底线是必须真实和客观,不能重蹈财务会计的覆辙。所以,我们要先知道现代财务会计是怎样造假的,有哪些手法和规律,才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,设法重现云消雾散的蓝天。
一、简说财务会计核算的理念
会计上在记录一家刚开业公司的情况时,肯定要反映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。
第一个问题是:办公司所需要的资源属于谁的?
刚开办时,就是公司所有者自己投入的资本,称为“原始股东权益”。在公司成立后,可能向银行等债权人借款,称为“负债”。
第二个问题是:这些资源用在哪里了?
刚开办时,当然是存在银行户头里。但随后就会转化为其它形式,例如用银行存款买回原材料,将原材料投放到生产过程中,等等。会计上记录这种转换,是靠业务之间的金额传递来完成的。例如,用1000元购100公斤原料,就把银行存款减少1000元,这些原材料登记为1000元;后来,其中有80公斤原料投入生产,就根据单价计算出,对应于80公斤原料的金额是800元,然后把原材料登记为减少800元,生产成本登记为增加800元……
这种以实际交易价格为基准的处理规则川“历史成本原则”,不管公司资源形式如何转换变化,金额如何传递,总金额肯定是不变的,而且容易从发票、银行票据、进仓单和领料单等原始单据来验证其真实性。
综合以上的两个方面,就可以确立反映任意一个时点状态的会计恒等式:
资产=负债+业主权益(1)
不过,公司是在不断地运作中,经过某些生产经营业务,货币资金会比原来更多。假设直接成本800元的库存商品卖出,收到了1200元。结果是,属于“资产”的银行存款增加1200元,而同属于“资产”的库存商品只减少了800元,两者相抵后,“资产”一方多出了400元,会计恒等式两边就不再相等,平衡被破坏了。
可以设想在等式右边,“业主权益”下有个“未分配利润”账户,对它也增记400元,这样既在左方表现货币资金400元的增加额,同时也在右方解释了这400元的性质,“未分配利润”是已经赚到手的钱,属于业主的权益,只是股东还没有以现金股利形式拿走而已。这样理解的结果,会计恒等式又达到平衡了。
银行存款1200-库存商品800=未分配利润400(2)
但这还不够,会计还要满足更详细的数据需求,要回答“这些钱是如何赚到的?”这一类的问题。这从资产的本期增加额上是看不出来的,因为货币资金有三大来源,除了自己赚到的以外,可能还有股东新增投资和银行新发放贷款也混杂在内;如果只看“未分配利润”的本期增加额,也看不出这钱从哪里赚到的,因为它只是最后的总结果。
考察会计恒等式,等号右边表现公司的资金是由谁提供的,如股东、银行等,可称为“资金来源”;左边表现公司的资金占用在何种项目上,如银行存款,库存商品等,可称为“资金占用”,那么,会计恒等式可以改写为:
资金占用=资金来源(3)
会计的习惯做法是,当需要得到某种数据时,就为此专门开设一个账户进行统计归集,简捷地得到该数据以后,再让这个账户回归到零的状态。不妨设想用新设的“收入”来核算从生产经营所收到的钱,在还没有结清为零时,先视同为“资金来源”类;也用新设的“费用”来核算生产经营所要开支的钱,在还没有结清为零时,先视同为“资金占用”类,那么在金额上就有:
本期收入一本期费用=本期未分配利润(4)
其中,“收入”和“费用”是可以细分为各种明细账户的,例如,收入可以划分为“主营业务收入”和“其他业务收入”等,费用也可以划分为“主营业务成本”和“其他业务成本”等。有了这些专门开设的账户,就可以很方便地回答“钱是从哪里赚来的”这一类问题了。例如,主营业务赚到的钱就是“主营业务收入”高于“主营业务成本”的部分。
根据以上分析,(3)的具体内容可以扩展为:
资产+费用=负债+业主权益+收入(5)
其中,在“收入”类和“费用”类账户是过渡性的,在每月月末完成归集任务后,都要把当前余额结转到属于“业主权益”类的“未分配利润”中,根据“本期收入本期费用”算出“本期未分配利润”,自已则还原到“清零”后的状态。尽管此时又从(5)式回归为(1)式的纯粹状态了,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一过程,我们已经能够回答“钱从哪里赚到”之类的问题了。大致地说,(1)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,(4)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,(5)式则是全部会计账务处理的依据。
责任编辑:admin